全球升溫致長江流域極端降水增多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強度增強。我國極端天氣氣候對全球增溫的響應更加敏感,極端高溫和極端降水事件都在增加。
1961年以來,長江流域年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高溫日增多,低溫日顯著減少。隨著全球氣候持續增暖,長江流域旱澇等災害事件頻發,尤其是20世紀以來,旱澇轉換十分頻繁,出現旱澇次數遠遠超過20世紀以前,且旱澇程度加重。
全球變暖改變了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海氣相互作用的變化,從而影響長江流域夏季降水變化。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氣候變暖的影響使強厄爾尼諾事件發生頻次更高,加大了水循環與水資源系統的不確定性。如2011年冬春連旱、2016年和2020年夏澇、2019年伏秋連旱等極端降水事件均為歷史少見。
極端降水增多影響長江流域安全
長江流域橫跨我國西南、華中和華東地區,流域總人口達4億多,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這里水能資源豐富,但旱澇年對三峽電站發電量影響較大。例如,2020年為澇年,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較近10年平均值偏多218.4億千瓦時;而2011年為旱年,發電量較近10年平均值偏少115.6億千瓦時。
地理氣候變化環境使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旱澇災害風險增大。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使得水資源安全、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問題更加突出,特別是極端降水事件給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等帶來不利影響。
研究發現,降水強度是地質災害的重要影響因子,地質災害發生的次數與降水強度、降水持續時間成正比。如2011年6月6日,貴州省望謨縣出現大暴雨至特大暴雨,導致該地區出現122次降雨型滑坡災害。
近年來,長江中下游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對湖泊生態安全也造成嚴重威脅。極端氣候事件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物種結構和生物群落發生轉變,影響生物多樣性和動植物棲息環境。
與此同時,城市化進程擠占了水生動植物棲息地空間,導致重要濕地功能退化,加重洪澇災害風險,重要湖庫存在富營養化,太湖、巢湖藍藻水華發生頻次增加。
多舉措提高流域適應能力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給長江流域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尺度、多層次和持續性的。
流域高質量發展和適應氣候變化對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提出更大挑戰。進一步完善流域極端災害多發區氣象防災減災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體系,開展流域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構建長江經濟帶水文氣象預報模型和長江重點防汛流域暴雨致洪氣象風險預報模型,充分發揮氣象在長江流域防災減災中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十分必要。
在水資源方面,氣象部門應發展流域面雨量精細化和中長期氣候趨勢智能預報預測技術,加強流域旱澇災害及其影響監測評估,研究氣候變化對大型水庫水電產出和受電區用電需求平衡的影響技術,實現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保障水資源和水生態安全,提升水旱災害風險管理能力。
在氣象為農服務領域,應開展農業氣候資源精細區劃,優化作物布局,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灌排體系,發展農業天氣指數保險,趨利避害保障糧食安全。
聚焦城市保障,應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城市各類規劃,將氣候風險評估貫穿城市規劃設計審批全過程,加強城市基礎設施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提升城市基礎設施設計標準,通過韌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精度,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編輯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