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高溫,恐怕將要開啟一場漫長的對峙。 在全球升溫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未來,全球同步出現高溫熱浪事件也將越來越常見。人類需要做的,是變猝不及防的“遭遇戰”為厲兵秣馬的“阻擊戰”。 受持續晴熱少雨等天氣因素影響,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來源:江西省氣象局 而我國作為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急需為應對高溫常態化備好“施工圖”“任務表”。 一個大趨勢: 增強社會肌體的高溫“韌性” 在極端天氣多發頻發重發的當下,“氣候韌性”這一概念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在面對像今夏極端高溫一樣的災害性天氣時,一個真正的有韌性的社會,會是什么樣子? 大概如風吹勁草,百折不撓。災害過后能在較短時間內迅速自愈,回歸正常節奏。 加強韌性,靠的是提升社會肌體的適應性。這里的“適應”,指的是通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采取調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減輕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在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看來,盡管從根本上解決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要靠減排,但適應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解決眼前問題的措施。 那么,“高溫韌性(適應)社會”如何構建?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豐提出,中國社會要做好這種極端高溫常態化出現的準備,在建設“氣候適應(韌性)社會”行動中,著力建設“高溫韌性(適應)社會”。通過多方面建設,使社會包括人、建筑、基礎設施和開放空間,做好抵御氣候變化帶來極端高溫影響的準備,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他指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建設“氣候韌性社會”的四個步驟,或許能為“高溫韌性社會”建設提供參考:第一,評估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和風險;二是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適應規劃;三是采取適應措施;四是監測和評估適應情況。 當然,這絕不能等前一步盡善盡美后才開啟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時不我待,必須先行動起來,在實踐中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如果未來數十年高溫成“新常態”,在高溫熱浪事件已經發生并且應對高溫的氣候適應體系還未成熟時,我們要做什么呢? 一個小目標: 建設有針對性的預警發布系統 “目前最緊要的工作是建立并完善高溫預警制度?!蓖踉S表示,“預警發布之后應該有各種行動和要求?!?/p> 高溫影響廣泛,覆蓋能源供應、人體健康、農業生產、生態安全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需要什么樣的預警,才能更好地幫助其及時反應、最大限度地減輕高溫帶來的不利影響?作為最先感知到高溫的氣象部門,又能做些什么呢? 綜合來看,各個領域對高溫預警的需求無外乎以下幾方面: 精細——預警不僅僅要在空間尺度上更加細化,還要對重點行業、重點人群有所細分。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副教授朱浩然指出,部分高速公路路段地表溫度超過70℃,會嚴重影響行車安全和路面養護,路面高溫預報可以為養護部門提供作業指導,這就需要有針對性的提醒。 提前——除了臨災預警之外,還需要時空尺度更大的預報預測,尤其對于農業生產而言,到了救災這一環,其實損失已經在所難免。 這背后指向兩個實際需求: 一是更強大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在巢清塵看來,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警的方向是構建無縫隙全覆蓋、智能數字的精準預報預測新業態?!拔覀円訌妼暮π蕴鞖鈿夂蚓毺卣饕幝傻恼J識,探索人工智能氣象應用算法,發展以數值模式應用為內核、以自主可控的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模式為基礎的核心技術?!?/p> 二是更專業的影響、風險評估能力。只有知道高溫會對哪些區域、行業影響最大,才能做好應急方案,規劃好經濟、技術和人力投資。重慶市潼南區是我國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在此次高溫事件中飽經“烤驗”。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翔表示,未來,潼南要在強化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測預警、健全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體系方面狠下功夫。 當然,因為氣候變化直接或間接威脅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過程十分復雜,開展影響和風險評估難度很大。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教授黃存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的高溫預警系統缺乏針對性,“預警系統多針對氣象,結合健康風險的預警系統較少,且較為簡單,尚存在優化的空間?!倍B加對健康影響的評估,往往需要相關領域數據互聯互通,據此展開一系列影響評估指標和技術體系建設。 一個大框架: 應對高溫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部分 正如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撰文提出的,今天的地球正進入一個全新時期,極端高溫很可能只是氣候危機的冰山一角而已。那么應對高溫,也有必要放置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課題下統籌考慮、規劃。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到,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策略,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適應如前所述,是強健社會肌體;那么減緩則是作用于大環境,通過能源、工業等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較長時間的調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以穩定和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化速率。 在媒體直播中,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滕飛明確指出,減排就是最好的“適應”。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則表示,要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尋找突破,直接減排與間接減排相結合。這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合作、共享已經形成的先進經驗,政府在政策層面統籌謀劃考慮,企業在自主減排上自覺發力,社會團體和公眾積極參與。周兵稱之為“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的‘五環’”。 其中他著重點明:“實際減排過程一定要有公眾參與?!倍鴮崿F這一點,前提是公眾能夠意識到節能減排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斑@需要量化評估,比如公眾要能知道他們自己的碳足跡?!敝鼙e例,據測算,平均每個1千克內的小件快遞在包裝環節產生的碳排放有983克,每取一個快遞,相當于開車8公里;往返乘坐兩次飛機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種6棵樹才能補償,這些實打實的數據比說教更具說服力。 此外,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能源領域也正成為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我國提出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然而,風能、太陽能的分布和開發受到季節、地理分布等自然條件影響,其間歇性和波動性會影響電網穩定性。 巢清塵表示,建立碳中和目標下能源氣候服務、生態氣候評估、大氣污染氣候預測評估及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和風險預警等業務體系,有效管理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引起的潛在風險,都要發揮氣象部門的作用。同時氣象部門也正不斷提升風能太陽能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支撐能力和新技術應用能力,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順利實現提供支撐。
來源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
編輯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