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天氣的“控制者” 雨帶南北擺動,高溫占據“半壁江山”,在汛期變化多端的天氣背后,副熱帶高壓和臺風(熱帶氣旋系統)是公眾最熟悉的天氣系統家族“明星”成員。但事實上,這個家族十分龐大,還有溫帶氣旋、低渦、高空冷渦、低空切變線、低空急流、青藏高壓等眾多成員。他們不斷新生、發展和消亡,彼此關聯又相互獨立,演繹著大自然中的風云變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01 高空冷渦 High-altitude cold vortex 冷渦,是“冷性低渦”的簡稱,是來自中高緯度地區的一種具有深厚冷空氣的高空氣旋性渦旋,其強度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強。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冷性氣團;二是逆時針旋轉。西部有冷空氣不斷補充南下,與南方的暖濕氣流匯合,容易形成雷陣雨天氣。一般情況下,冷渦雷雨大多發生在東北、華北,偶爾能到江蘇。 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冷渦也有蒙古冷渦、華北冷渦和東北冷渦等不同的名稱,其中以東北冷渦最為著名。在東北地區,冬季的低溫、夏季的雷陣雨大都跟它有關。還有研究稱,京津冀地區除短時強降雨外,強對流天氣有一半以上都與冷渦有關。北京地區與冷渦有關的雷暴大風占總雷暴大風天氣的近70%。而且,在冷渦生成初期,還可能誘發溫帶氣旋,產生區域性降水,是重要的區域性天氣系統。 02 低渦 Low Vortex 往往,四川盆地降雨過程的幕后”黑手“是鼎鼎大名的“西南低渦”,也簡稱為“西南渦”。低渦是大氣低層中心氣壓較低的空氣渦旋,當低渦中有較強的輻合上升氣流(負責把水汽抬升至高空,凝結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可產生云雨天氣。我們一般把形成于四川西部地區,在700百帕高度上具有氣旋性環流的閉合小低壓系統稱為西南渦。 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和四川盆地之間十分復雜的地形與高原上以及高原東南側的大氣環流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了西南低渦的形成。整個系統與地面相距1500~3000米,并逐漸向東移動,所到之處,大雨傾盆。西南低渦從出現到消亡一般不到48小時,但發展東移后生命史最長可達5~7天。 03 低空切變線 Shear line in lower level 切變線是呈氣旋(北半球逆時針方向)性轉變的兩股不同方向水平氣流的分界線,實際上也是兩種相互對立氣流間的交界線。比如西南風和東北風之間有一條對立的線,這條線就是切變線。 在切變線上,經常存在氣流的水平輻合和上升運動,容易產生云雨天氣。切變線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但以春末夏初最為頻繁,6月和7月份的大部分強降雨都與低空切變線和低空急流有關。春季切變線主要在華南活動,稱為華南切變線;春夏之交多位于江淮流域,稱為江淮切變線;7月中旬至8月主要出現在華北地區,稱為華北切變線。由此可見,它的活動區域與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南北擺動有關。切變線上的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勻,常在輻合較強、水汽供應充沛的地區形成暴雨。 04 溫帶氣旋 Extratropical cyclones 溫帶氣旋又叫“溫帶低氣壓”或“鋒面氣旋”,是活躍在溫帶中高緯度地區的一種近似橢圓形的斜壓性氣旋。從結構上來看,它是一種冷心系統,中心氣壓低于四周,且具有冷中心性質。它們一年四季都可出現,在陸地和海洋上均能生成。根據發源地不同,還被分為蒙古氣旋、江淮氣旋和東海氣旋等。在西風帶的幫助下,溫帶氣旋自西向東移動,移動過程中常帶來多風多雨天氣,并伴有暴雨、暴雪或其他強對流天氣,有時近地面最大風力可達10級以上。
來源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
編輯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