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氣候投融資
氣象大有可為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氣象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統籌謀劃部署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強調氣候變化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要求防范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利用多元化的資金渠道為氣候適應融資。
針對“氣候投融資”
氣象部門該擔當何種角色?
發揮怎樣的作用?
需要著力提升哪方面能力?
正在興起的綠色金融浪潮
去年年底,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隨著方案在各地落實,氣候投融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局面。氣候投融資屬于綠色金融范疇,其發展約有20年的歷史,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
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首席氣候變化專家呂學都認為,“氣候投融資最基本的特征是能夠帶來氣候變化減 緩效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或氣候恢復力?!?nbsp;
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氣候投融資關注點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例如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以及增加森林、農業、草原及其他碳匯等。
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氣候投融資關注點則在提高農業、水資源、林業和生態系統、海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等重點領域 適應能力;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基礎能力和 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水平等。
目前,我國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約105.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樣的氣候風險對金融穩定構成 了巨大威脅,同時也驅動了氣候投融資發展。國家氣 候變化戰略中心估算,在2060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新增減排投資140萬億元,對應年均投 資約為3.5萬億元。要實現這些巨量資金的募集和投 入,還需要政府部門、金融部門以及企業的共同努力。
助力氣候投融資,氣象部門有何作為?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氣候投融資這一新“風口”越來越被大眾所關注,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新“賽道”。
那么,氣象部門在氣候投融資又處于怎樣的位置呢?
在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首席氣候變化專家呂學都看來,“氣候投融資與氣象部門工作密切相關?!迸d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同樣認為,氣象部門提供的監測數據至關重要,它能成為碳交易過程中的關鍵要素?!?/p>
如今,氣象部門已經預先布局,中國氣象局成立國家級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及10個分中心。根據2019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改進指南中新增的基于二氧化碳濃度的可監測、可核查、可支撐“新三可”體系指南,以及基于國家溫室氣體觀測網及國際共享的世界其它地區觀測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數據,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同化大量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數據、反演人為碳排放和自然碳交換變化、全球(1度x1度)、中國區域(45千米x45千米)、省和市(9千米x9千米;5千米x5千米)四級嵌套網格碳源匯監測核查支撐系統。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與環境氣象研究所副所長(溫室氣體及碳中和中心副主任)王德英解釋:“該系統可客觀、全面及時地監測與核查全球、全國、省、市及格點尺度人為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能基于統計-排放清單法為碳排放提供第三方獨立、客觀的驗證,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開展碳源匯監測核查、經濟社會碳交易及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提供有力的支撐?!薄 ?/p>
“溫室氣體監測積累的數據亦可用于未來氣候模擬?!濒斦J為,未來可繼續加大地理信息系統、衛星遙感等監測系統的應用力度,構建透明、完整和有效的數據?! ?/p>
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主管合伙人謝安指出,目前氣候投融資重點集中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大對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融資,即應對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造成的直接威脅?! ?/p>
“一些重點氣候投融資領域,更需要氣象部門的數據支持?!敝x安說,如海上風電、光伏項目開展選址時,需評估氣候條件;農業、房地產等對極端天氣敏感的行業,更需要極端天氣風險評估,實現氣象預警與金融機構風險預警系統對接。
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副教授張宇泉也表示,氣候數據對氣候投融資項目效益評估至關重要,尤其是要把重點放在降低脆弱性、提升韌性的氣候適應類項目上 ?! ?/p>
當前,氣象部門積極參與農業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巨災保險等氣候投融資類保險,同樣是一種有效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依托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保險在一定程度上以市場化手段轉移了氣候變化風險?! ?/p>
未來在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時,氣象部門還可結合農業、地質、市政等領域的專業知識,進一步細化、明晰氣候變化對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影響,開發相關氣象信息支撐服務,為不同投融資項目提供專業氣象服務、咨詢服務?! ?/p>
“除了具體氣候投融資項目,氣象部門在制定國家氣候投融資創新政策和產品中,能夠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眳螌W都指出,中國氣象局在氣候變化風險評估方面擁有海量數據、超強計算能力,且已經開展了長期的研究和探索。
他建議,氣象部門可把這些知識和經驗運用到氣候投融資的研究和應用中,發揮部門優勢,與地方氣候投融資試點有機結合,進一步研究出適合地方的氣候投融資創新政策和產品并推進實踐。
來源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
編輯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