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毒V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氣象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毒V要》明確,到2025年,氣象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到2035年,氣象關鍵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基本實現。
《綱要》將增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列為首要任務,并提出要形成“五個1”的精準預報能力,即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全球氣候異常?!拔鍌€1”的實現,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來驅動,必須抓細抓實氣象科技創新各項舉措,持續提高氣象創新體系和創新鏈整體效能。
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對氣象業務支撐水平
氣象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這一定位更加凸顯了科技創新是引領氣象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努力為氣象業務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加快突破氣象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施國家氣象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以提高預報準確率為牽引,進一步明確重點研究領域和優先發展方向,凝聚優勢科研力量。既要圍繞天氣機理、氣候規律、氣象災害發生機理以及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等基礎研究“十年磨一劍”,更要瞄準氣象“卡脖子”關鍵技術,持續在地球系統數值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氣象衛星和雷達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二是不斷強化國家氣象戰略科技力量。統籌氣象科技領域學科設置、研發布局、團隊發展、科技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國家氣象戰略科技力量發展,形成氣象科技創新“拳頭力量”。要明確國省兩級科研和業務單位主攻方向,統籌推進現有國家級科研院所和氣象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型大學、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機構和平臺資源整合,既要發展一批氣象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也要發現培養一批氣象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三是持續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用好科技創新各項政策,推動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改革,建立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氣象重點領域項目、平臺、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優化科技項目管理方式,特別是針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氣象領域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氣象聯合基金,既要建立以業務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評審機制,也要確立以業務轉化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還要加快構建以業務貢獻為導向的科研機構平臺和人才團隊評估機制。
以科技創新推動氣象業務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五個1”精準預報業務
“預報精準”在氣象業務中發揮著“龍頭作用”,將促進“監測精密”的科學布局,支撐“精細服務”的提質增效,必須全面強化氣象科研和業務發展深度融合,發展研究型業務?!毒V要》提出“五個1”精準預報目標,將引領預報技術持續創新、流程不斷優化、體系趨于完備。
一是著眼“數字、智能”,持續推進預報技術迭代創新。通過加強合作,推進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這個數字氣象“芯片”的研發和迭代。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發掘地球系統觀測和數值模式產品等海量數據價值,推動災害性天氣識別、短時臨近預警、短中期預報、氣候預測、氣候變化及檢驗評估等全系列技術的數字化創新和標準化升級。
二是著眼“協同、高效”,持續推進新型業務技術體制改革?;诘厍蛳到y大數據云平臺,以數據為中心貫通觀測、預報和服務的業務大循環,持續優化國省市縣四級氣象業務與研發布局。將多源數據融合、全國預報一張網等“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和業務,向國家級和省級氣象部門集約,向“云上”集成;而產品應用、預警服務等“服務密集型”業務向市級和縣級氣象部門下沉,通過“云—端”互動,更加高效直通服務防災減災和社會各行各業。
三是著眼“無縫隙、全覆蓋”,持續推進數字預報業務體系完備。進一步提高全球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和重要氣候事件監測預測能力,改進臺風、海洋等專業預報模式。建立協同、智能、高效的綜合預報預測分析平臺,改革優化預報業務考核體系,構建從分鐘到年代際、從局地到全球、從陸海到外空間的時空無縫隙、要素全覆蓋的預報預測業務,全面支撐“五個1”的精準預報。
著力數據、算力和算法科技創新,強化精準預報“數智化”支撐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同樣為精準預報能力提升帶來機遇。觀測(數據)是一切預報的出發點,超級計算機(算力)使數值預報快速發展,而算法(智力)則將原點時刻演算成未來時刻。數據、算力和算法,現代人工智能的三駕馬車,是精準預報必須筑牢的“數智化”基礎設施。
要統籌發展與安全,強化地球系統大數據共建共享。實現精準預報,必須發展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構建數字孿生大氣,仿真地球大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上述目標要求加快地球系統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相關部門對地觀測數據的共建共享。要保護好數據知識產權,實現高價值氣象數據的安全有序流動。
適度超前迭代,提升氣象算力水平。迭代升級氣象超級計算機系統,優化資源管理效能,是推動我國數值預報模式追趕國際先進的必要條件。要不斷提升智能加速計算和分布式云計算能力,高頻、海量地球系統數據才能得到及時處理和有效應用,才能讓預警信息跑在氣象災害的前面。
堅持融合創新,完善精準預報算法體系。預報算法是各國氣象部門的核心競爭力。發展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統數值模式,關鍵是構建精準預報算法體系的國產“內核”。以此為基礎,健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的“二次算法”體系,推動構建精準預報的豐富算法生態,才能把地球系統多元數據融合應用為精準預報預警產品。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精神,以《綱要》提出的目標為引領,持續不斷推動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關鍵科技領域重大突破,不斷提升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能力和水平,如期建成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系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來源 | 科技日報
編輯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 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