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消散的毛毛雨,在平原地區又激發形成新的對流,這一現象在京津冀地區,尤其在北京平原地區時有發生。對流在沒有征兆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觸發因子是什么?數值模式需要捕捉到什么因子才能做出準確預報?在京津冀地區,夏季常有對流在平原地區突然產生,數量眾多的局地對流在沒有明顯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出現,預報難度很大。對局地對流觸發機制的研究及準確預報,成為最令預報員“頭疼”的問題。
為深入了解局地對流觸發機制,研究人員挑選典型對流過程作為研究案例?!拔覀冩i定2009年6月發生在北京南部的一次對流過程,其降水強度和規模以及帶來的災害在北京對流個例庫中并未名列前茅,但具備的突發性、沒有明確預報指標的特征,使其成為京津冀地區局地突發對流的典型代表?!?/section>

研究人員應用由美國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和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聯合研發的睿圖—臨近數值預報系統,對對流過程進行機理分析發現,冷空氣堆以及堆積的水汽對對流產生起到類似于木柴的作用,而最后的“點火”則由下山氣流引發。那么,冷空氣堆是如何形成的?結合風云衛星監測發現,在北京南部那次對流過程中,山區的濃積云逐漸向山下傳播,但受強對流抑制能量的影響,濃積云下山過程中“勢力”不斷減弱,最終僅在平原地區形成毛毛雨。雖然濃積云并未帶來較強的降水,但其蒸發冷卻作用顯著降低了地面溫度,在云下區域,中午和下午的升溫僅達到4℃到5℃,而在其他無云區域,升溫超過8℃到10℃,在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局地冷空氣堆。對多個對流過程的研究表明,冷空氣堆的存在有利于對流觸發,同時,水汽也是對流形成的另一個關鍵因子。在對流發生前,水汽的時空分布變化特征亦不可忽視。來源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
編輯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