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2006年1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三號文件”)提出的奮斗目標如期實現,貫徹落實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推動氣象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
與2005年相比,截至2020年,氣象預報時空分辨率為3小時、5公里,分別提升11倍、3倍;臺風預報準確率(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提升近1倍,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28分鐘;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92分,提升13分;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3%,提升30%;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比例由2005年的1.13%下降到2020年的0.36%。
圍繞加強氣象基礎保障能力建設——
布局適當、運行可靠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基本建成,農業、生態、交通、海洋等領域專業氣象監測網不斷完善;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持續推進,數據共享走在行業前列并實現安全、高效應用。
無縫隙、精細化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逐步完善。數值預報模式基本實現自主可控,氣象預報業務系統不斷完善,多行業、多領域融合的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實現突破。
氣象預警和應急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持續提升。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和多部門共享共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
中國特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不斷健全。21個?。ㄗ灾螀^、直轄市)將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服務權責清單納入地方政府權責清單;形成標準化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庫,不同時效的百余種公共服務產品覆蓋生產生活多個領域。
圍繞發揮氣象綜合保障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作用更加顯著,深度參與國際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氣象主動服務 “一帶一路”建設、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積極融入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在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重大活動保障中交出優異答卷。其中,氣象助力全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七連豐”,推動農業生產實現“看天管理”;與多部門共建全國綜合防災減災社區6397個。
圍繞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
全面鋪開氣候資源普查和規劃利用工作,完成精細化太陽能、風能資源區劃,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等區劃工作,并為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提供氣象服務支撐。
推動人工影響天氣事業高質量發展,2006年至2020年減免雹災損失約1551億元,在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規模和效益大幅提高,為80余個地方政府風能太陽能資源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為1500余個大型風電場和太陽能電站勘察、選址提供技術支持。
強化氣候可行性論證,在全國各地開展500余項城市總體規劃專題論證,城市暴雨強度公式修訂覆蓋80%以上的地級以上城市。
圍繞推進氣象工作的法治、體制和機制建設——
氣象法規標準體系更加健全。已形成由1部法律、3部行政法規、19部現行有效部門規章以及250部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組成的氣象法規體系,出臺氣象領域國家標準195項、行業標準600項。
氣象規劃體系逐步建立,科學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冬奧氣象關鍵技術、雄安新區通風廊道專題研究、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等成果有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天氣、氣候、應用氣象、綜合氣象觀測等科研成果有力支撐氣象事業發展。
氣象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風云氣象衛星國際服務的用戶數已達118個國家,累計為“一帶一路”沿線近30個國家提供裝備和技術援助。與26個國家氣象部門及國際機構在雙邊協議框架下進行氣象科技合作。多名氣象專家在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組織任職或兼職。
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基本適應氣象事業發展需要,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大力實施人才培養計劃,截至2020年底,全國本科學歷以上氣象職工占總數86.7%,比2005年提高近58%,擁有兩院院士9人,入選國家人才工程達40人次。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對標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始終高度重視、統籌規劃氣象事業發展戰略,推動氣象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以提高氣象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能力為目標,推動實現氣象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以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