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信息是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以信息化推進傳統氣象業務向智能數字氣象的新業態轉型發展,是實現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今年,是氣象信息事業大發展的一年——面向公眾發布中國第一代全球大氣和陸面再分析產品,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正式業務運行,《“十四五”氣象信息網絡業務發展規劃》印發……
站在“十四五”開局的歷史節點上,中國氣象局黨組順時應勢、準確識變,謀劃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引領氣象信息發展朝著“全面支撐、集約高效、可靠安全”的方向穩步向前。
中國氣象局黨組歷來重視氣象信息發展,持續高位謀劃,長遠布局。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深刻闡述氣象信息的定位和意義,將其比作氣象業務的“中樞”,以及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夯實的“四根支柱”之一。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氣象局黨組準確識變、乘勢而上,確立以信息化推進傳統氣象業務向智能數字氣象新業態轉型發展、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為新階段氣象信息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從2016年底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平臺(CIMISS)正式“上崗”到2018年中國氣象局黨組以氣象信息化為重要抓手部署推進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從解決數據支撐環境分散建設、國省氣象部門及各業務系統間數據不一致、數據權威性無法保證等問題到探索破解數據供應不足、交換傳輸不靈活、存儲服務不夠高效等難題,整合氣象數據資源、發揮更大數據效益這個方向沒有變,但氣象信息化這條路始終在“提質增效”。另一方面,注重放眼全球、立足當下。全球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與氣象的深度融合應用,極大提高了氣象監測預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也為氣象業務升級帶來了新機遇。當下,世界氣象組織(WMO)推動地球系統框架下“天氣、氣候、水和環境+影響”的無縫隙氣象業務轉型,信息化發展也邁入以“集約”“治理”和“效能”為主要特征的高質量發展時代。各國均加強氣象信息資源的統籌集約管理和高效利用,以高水平數據治理提升核心競爭力,氣象信息已成為氣象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之一,其發展程度更成為衡量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氣象局精心編制未來五年氣象信息網絡業務發展規劃,明確將建成全球覆蓋、要素完備、質量可信、開放有序的地球系統數據與分析應用體系,建成布局集約、流程簡約、技術先進、安全可控的氣象高性能計算、云計算與通信網絡系統,建成持續聚合與共享氣象公共數據和共性技術的智能化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形成氣象業務與研發高度集約的“云+端”新業態等發展目標,氣象信息網絡業務格局的新藍圖正徐徐展開。夯實數據業務、加強平臺賦能、優化業務流程,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氣象部門整合全國、全球多源觀測數據,數據廣度大幅增加;著力數據深度加工,建成覆蓋全球、中國和局地,包含大氣、陸面、海洋等多圈層多要素的實況業務體系,研發多源數據融合分析產品,精度達到國際同類水平;發布我國第一代全球大氣和陸面再分析產品,打破相關業務科研依賴國外再分析產品的局面。隨著監測越發精密,面向地球系統、社會各行各業的多源數據匯集,“十四五”時期,氣象數據將出現爆炸式增長。加強對海量氣象數據的科學管理和高效應用,除了依賴高性能計算機和通信系統等硬件資源以外,還有賴于專業平臺等軟件賦能。12月15日,喜報傳來——歷時3年研發建設、1年試運行,國省統一布局的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正式業務化運行。不僅實現數據全集統一管理和集約化服務,還面向全國氣象部門提供“數算一體”的平臺化服務,將原本分散各處的氣象數據資源和算法資源匯集到一處,減少了中間環節;其云上計算功能,可提供除數值預報以外各類數據產品加工、挖掘分析的平臺計算服務。各級氣象部門用戶可以憑借用戶權限訪問數據和算法資源,調用算力資源,開展實時計算。

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結構。圖/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在氣象信息發展統籌布局中,“天擎”除了推動氣象數據和技術資源持續聚合、有序共享以外,其所具備的“云+端”應用融入支撐能力,還是氣象部門整合應用系統,推進業務布局與流程優化再造,促進觀測、預報、服務、管理業務高效協同的重要抓手。當前,國-省-市-縣四級信息業務已完成通向國省兩級的集約,初步形成“云+端”業態,云上部署的各類一體化平臺一定程度化解了曾讓相關人員困惑已久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同時,包括47個國家級業務系統、85個省級業務系統在內的部門各級業務系統正加速融入“天擎”,其中6個國家級和23個省級業務系統已進入業務運行或試運行。預計應用全面融入后,高效協同效益會進一步顯現,業務系統性將得以明顯提升。隨著“云+端”業務技術體制成熟,地球系統大數據將更豐富,數據匯聚的時間將更短,精密監測支撐的預報將更精準,強大算力支持的預報分析時間將更短,上下游、左右岸的聯防聯動效率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