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凌美景背后的氣象風險……
25日,黃河寧夏段出現流凌,流凌上首位于石嘴山市惠農區興惠泵站,長度35公里,密度10%,較多年平均推遲7天,這標志著黃河寧夏段進入2021至2022年凌汛期。
凌汛,是由于冰凌阻水而引起的江河漲水的水文現象。通俗地說,就是水表有冰層,且破裂成塊狀,冰下有水流,帶動冰塊向下游運動,當河堤狹窄時冰層不斷堆積,造成對堤壩的壓力過大,即為凌汛。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都有可能發生凌汛。
在開始封凍的時候,浮冰較薄,而且隨時可能進入全面封凍,危害相對而言不大。但是在開化時的流凌,冰層厚度大,而且容易形成擁堵,造成水災。
黃河干流特有的“幾”字形河道,使它所跨緯度的幅度較大,南北河段氣溫的差異明顯,從而造成河水封凍和解凍的時間先后錯開,緯度較高的地方,河流冬季結冰早而春季解凍晚;緯度較低的河段,冬季結冰晚而春季解凍早。這是黃河形成凌汛的主要原因。


黃河冰凌災害的重災區是寧蒙河段。黃河寧蒙段位于黃河上游的下段,西起甘(肅)寧(夏)交界的黑山峽,東至內蒙古準格爾旗馬柵鎮的小占村。河段全長1217千米,其中寧夏境內長397千米、內蒙古境內長830千米。石嘴山以下河段河道寬淺,淺灘彎道較多,主流擺動游蕩,是黃河流域緯度的最高段。
寧蒙河段為穩定封凍河段,凌汛期長達4~5個月。按凌情特點,凌汛期分為流凌封河期、穩定封凍期、開河期3個階段。凌汛期一般從11月中下旬開始流凌,12月上旬封凍,翌年3月中下旬解凍開河,封凍天數一般100天左右,最長達150余天;封河長度一般在800千米左右,最長達1200余千米;封河冰厚一般為0.7米,最厚在1米以上。
2
今年黃河內蒙古段首凌日期出現在11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部門自11月1日起就啟動了黃河防凌氣象服務,和水利水文部門注重聯防聯控和信息互通,聯合開展現場會商,及時共享水流流速、氣象監測、要素預報、天氣過程預測等資料,并針對冷空氣過程進行溝通交流,研判天氣對流凌和封河的影響。
各沿黃盟市有關部門根據氣象、水利水文部門的聯合建議,提前部署和開展臨時建筑拆除工作,確保行凌安全。
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預報,11月16日,內蒙古自治區防汛抗旱指揮部對包茂高速昭君黃河大橋項目施工棧橋拆除工作進行現場督導,要求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拆除投入力度,于11月19日前完成拆除任務,保障行凌暢通。
沿黃河地區氣象部門
定期對流凌情況進行實地調查
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
對流凌情況進行持續跟蹤監測
將發生凌汛的地點及其區域判讀出來
進而估算淹沒范圍和面積
利用計算機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合成圖像
監測結果圖像和統計圖表
可為防汛部門提供決策支持
今年的防凌氣象服務產品與往年相比更顯精細,氣象服務專報中最高最低氣溫變化的展示,從表格形式變為清晰的折線圖,為決策部門提供更直觀的參考;增加氣溫實況與前一日的對比分析;增加實況監測圖片和高分遙感監測圖片,細節中顯示著氣象服務更加精細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