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化系統性風險
更要提前防范
應對氣候變化 應強化災害風險管理,加強備災響應,事先采取行動。 嘉賓: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評審專家 津塔·佐默斯 采訪人:劉倩 全球大多數陸地生態系統面臨著因氣候變化而發生“重大變化”的風險。相對于工業化前水平,全球平均地面氣溫(GMST)上升會加劇荒漠化(水荒)、土地退化(土壤侵蝕、植被損失、野火、多年凍土融化)和糧食安全隱患(作物產量和糧食供應不穩定)等各類問題。如果GMST 升溫1.5℃左右,干旱地區缺水、火災損失、永久凍土退化、熱帶作物產量下降和糧食系統不穩定的風險均有所增加。 相關信息顯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進一步加劇,對農業、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電網等能源設施的不利影響將愈發突出,誘發或加劇水、糧食、生態、能源等系統性風險問題。 應對自然災害風險時,我們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減少其危害,還需進一步努力降低承災體的暴露度和脆弱性,防止形成新的災害風險。 《2015-2030年仙臺減災框架》提出了關于如何大幅度減少災害風險的框架,其中包括4個優先行動領域,即提高對災害風險的認識;加強災害風險治理與管理;加強投資減少災害風險,提高抗災能力;加強備災以作出有效響應,并在恢復重建中讓災區“重建得更好”。此框架最重要的轉變是強調災害風險管理而非災害管理。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采取的行動之一是建立高效且符合國情的區域多災種預警機制,到2030年大幅度增加人民獲得和利用多災種預警系統以及災害風險信息和評估結果的幾率。針對這些目標,已取得一些進展,有些還在規劃中。 我們還需做好適應氣候變化、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各項工作,提前做出更多響應。研究也表明事先采取行動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預先部署災害來臨前發放補助、將受災群眾轉移到安全地方、向受災地區提供糧食等事宜,比傳統的事后行動有效得多。 今年,尼泊爾數次遭遇暴雨洪澇 津塔所在團隊曾在尼泊爾洪澇來臨前開展調研,并協調農業、糧食、住房、教育等領域共同采取行動,在危機前以及在災害過程中發揮風險預警的作用。2020年,孟加拉國240萬人受到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水的影響,但早期預警行動發揮了作用,救援金在官方預警發出后4小時內發放。蒙古國也開展了此試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