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都可以簡稱為冬奧氣象服務,但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國氣象部門第一次處于東道主的角度,為冬季奧林匹克賽事提供服務,其核心目的是依據奧組委的辦賽需求,為賽事的順利舉行及賽事期間的各項活動提供必要氣象保障。這也是奧組委交付歷屆冬奧會承辦國家的重要職責。而在過往歷屆冬奧會,我國氣象部門提供的服務主要是為中國奧運代表團提供的專項服務,目的是幫助我國冬奧健兒在異國他鄉適應當地天氣氣候條件,賽出好成績。兩者雖有著顯著區別,卻也存在聯系。2018年,我國為出征韓國平昌的中國冬奧健兒提供賽場氣象保障,一方面服務了我國運動員,另一方面也在熟悉冬奧賽事氣象服務流程,為2022年當好東道主積累經驗。
狹義的冬奧氣象服務是根據奧組委的需求,為各項賽事的順利舉行提供服務;廣義的冬奧氣象服務則延伸至對整個場館群、賽事期間各類活動,乃至主辦城市運行的保障。賽事服務是冬奧氣象服務的核心內容。氣象因素對冬季運動,尤其是雪上項目的安全、順利開展有較大影響。根據奧組委要求,雪上項目和滑行項目的每個場館,至少要安排兩名氣象服務人員提供現場服務;此外,在北京、延慶、崇禮等氣象服務分中心,也有專職預報員為賽場氣象服務人員提供預報產品支持。上述這些氣象工作者主要服務于奧組委及各參賽隊。在每個比賽日,賽場氣象服務人員會根據預報產品,在領隊會上,向組委會、裁判及各代表隊解讀賽時天氣情況,為是否調整比賽計劃提供支撐。除了賽事服務以外,圍繞冬奧核心區,即場館區、冬奧村及賽時主要文化體育活動舉辦地等,氣象部門提供的服務也非常關鍵。這些服務內容直接對接奧組委,為核心區的人員通勤、物資運輸、活動開展、觀賽安排等整體調度,以及賽事轉播等提供保障。在外圍服務方面,氣象部門要面向各相關單位,聚焦城市運行提供保障。譬如,運動員從機場前往冬奧村、從冬奧會前往各比賽場館等,就對城市交通安全、通暢有所需求。一旦出現高影響天氣,城市運行保障是確保核心區安全、賽事順利進行的基礎。
圍繞冬奧會,氣象部門形成了“外圍保核心,核心保賽事”的服務架構。
除了對賽事、核心區及城市運行的“一場一策”“一項一策”精細服務外,冬奧氣象工作離不開監測、預報、科研等支撐。
為順利開展比賽項目,雪上項目場地大多存在海拔落差大、小氣候環境復雜等客觀環境,賽時對風、氣溫、能見度等要素的監測、預報精細化需求很高。因此,精密監測是基礎。目前,我國已在核心賽區建成50多套賽道氣象站,加上多部各類天氣雷達,已形成“三維、秒級、多要素”監測網絡。賽時,裝備保障人員每天會對觀測設備進行常規維護;遇到極端天氣時,還要對設備進行應急維護。
在預報方面,為滿足冬奧服務需求,氣象部門建成了京津冀區域500米分辨率、冬奧山地賽場核心區域100米分辨率、逐10分鐘快速更新的中國氣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環數值預報系統,具備了“百米級、分鐘級”精準預報能力,有效提升了冬奧賽區的預報準確率。賽時,除了北京、延慶、崇禮等氣象服務分中心預報團隊,以及派駐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指揮中心(MOC)的氣象專家外,中央氣象臺及京津冀多地氣象部門將密切開展會商研判,制作發布各類預報產品。
在科研方面,國家級及地方氣象科研單位圍繞復雜山區邊界層特征研究、冬季降雪綜合觀測和數值模擬、山地氣象短臨數值預報、智能網格預報、空中救援氣象保障等,連續多年開展科研攻關,為氣象工作提供科技支撐。
早在2013年,北京提出申辦冬奧會(冬殘奧會)計劃開始,氣象部門就圍繞北京、張家口等地氣候背景開展研究,為申辦工作提供服務。2014年10月至11月,根據申辦工作的數據需求,氣象部門在延慶、崇禮等地陸續建成多個氣象站,為成功申辦打下基礎。2015年北京申冬奧成功后,氣象部門開始著手組建冬奧預報服務團隊。2017年,首批預報員進駐賽事核心區開展長達數月的集中冬訓。自此,預報員冬訓每年進行。他們鉆研山地氣象預報難題,熟悉冬奧項目,學外語、學滑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一路堅持,兌現“五年之約”。與此同時,監測站網建設、科技攻關也在緊密開展。在2019年年底,冬奧賽區三維立體氣象觀測站網基本建成,包括賽道氣象站在內,在北京城區、延慶及崇禮周邊,氣象部門建成現代立體觀測設施441套,已能滿足復雜山地及超大城市的雙重服務需求;在2020年年初,對“相約北京”測試賽的成功保障,標志著冬奧氣象預報服務系統滿足業務運行標準。
根據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部長、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趙衛東介紹,氣象部門抽調了全國最優秀的氣象預報服務人員,組建了52人的北京冬奧會氣象預報團隊。不過,這里的“52人”僅指面向賽事的預報服務人員。氣象部門還有大量工作人員,圍繞冬奧核心區(場館群、冬奧村)、城市運行保障等提供氣象服務;也有許多人在設備保障、科技研發、科普宣傳等領域,為做好冬奧氣象服務添磚加瓦。應當說,我國氣象部門已聚集全國之力,積極投身冬奧氣象相關工作。

冬奧氣象預報服務團隊的成員除了來自北京、河北兩地氣象部門外,也從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等地氣象部門抽調了多名優秀預報員。作為國家級預報龍頭單位,中央氣象臺派出5名預報員進駐一線,參與預報服務。
北京市氣象局、延慶區氣象局;河北省氣象局、張家口市氣象局、崇禮區氣象局的預報員們,帶著“我家門口辦冬奧”的熱情,為場館區及城市運行、賽時各類文體活動等提供相關預報服務。
隨著申辦冬奧會成功,北京已成為全球首座成功舉辦夏奧會及冬奧會的“雙奧之城”。夏奧會比賽項目、參賽人員更多,同時,北京2008年奧運會賽期正值汛期,高影響天氣活動較為復雜。與夏奧會相比,冬奧會的特殊之處在于,氣象因素直接影響著相關賽事能否順利進行。風力、風速、氣溫、降雪、雪溫、雪質、能見度等,都事關運動員安全,影響比賽成績。因此,預報員需要幫助賽事尋找適合的“窗口期”。

氣溫過高可能導致雪場出現融雪,過低的氣溫則可能對運動員身體造成損傷;風力、風向對于高山滑雪、跳臺等項目的運動員安全、空中姿態等都有較大影響,往屆冬奧會也多次出現過因為“風”而推遲賽事的情況;一旦出現自然降雪,雪道需要及時清理;能見度會影響運動員、裁判員視線,是事關高山滑雪等高速滑行項目安全的關鍵因素。

總體來看,冬奧會對氣象服務的依賴性更大,需求更具體,所需的預報精細化程度也更高。在冬奧會上,賽事氣象預報服務人員屬于核心服務團隊成員。賽時,他們每天都會多次與國際冬季單項體育聯合會的技術專家保持密切溝通,幫助他們進行賽事安排。
我們熟知的“分鐘級、百米級”氣象服務目標,是基于冬奧賽事實際需求及賽場具體環境提出的。山地氣象預報本身就是國際公認的難題。海拔落差每100米,氣象環境就有天壤之別;翻過一道山梁,又是另一番光景。山區天氣變化規律也極為復雜。但恰恰只有這種地形環境,才能滿足冬季賽事的比賽需求。
以延慶賽區的高山滑雪賽道為例,賽場環境具備了水平距離短、垂直落差大等特點。但對于預報來說,會面臨山區復雜地形下“一天變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考驗。要想精準把握山頂、半山腰、山腳下的不同天氣狀況,精準判斷比賽進程中的天氣變化規律,就必須從監測、預報、服務的角度,做到更精密、更精準、更精細。因此,面臨較高預報難度及豐富氣象要素的預報需求,氣象部門提出“分鐘級、百米級”目標。通過近年來的技術鉆研和模式研發,氣象部門目前已能夠實現復雜地形下100米分辨率、逐10分鐘快速更新的冬奧關鍵氣象要素預報,滿足賽事保障條件。
2022年冬奧會的特殊之處在于,相關工作要嚴格遵循防疫工作要求。為此,相當一部分的冬奧氣象工作人員從10月底開始,就進入與家人長期分別的閉環管理階段。這一時間預計持續近六個月。他們將堅守在預報服務一線,與冰雪相伴,度過農歷春節,度過漫長的一百多個日夜。還有更多氣象工作者在不同崗位為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而努力、付出。他們的奉獻與犧牲,都是為了向全世界奉獻一場精彩的“冰雪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