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低于的地面和物體表面上有水汽凝結成白色結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沒結霜稱黑霜,對農作物都有凍害,稱霜凍。
1.霜凍的形成
霜是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冷平流或地面輻射冷卻影響而降到霜點以下,所含水汽的過飽和部分在地面或近地面部分物體上凝華而成的冰晶。霜凍是在春、秋轉換季節時,夜晚近地面氣溫短時間降到0℃以下,致使作物受到損害的一種低溫冷害現象。霜與霜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霜不一定會出現霜凍,出現霜凍時,往往伴有白霜,有時不伴白霜,這種不伴白霜的“霜凍”,青海俗稱“黑霜”,其實是低溫冷害。
霜凍的形成有三:
平流霜凍。由于較強的冷空氣入侵而降溫至0℃或0℃以下,導致霜凍形成,這種霜凍侵襲范圍廣,降溫幅度大。
輻射霜凍。晴朗無風或有微風的夜間,輻射冷卻使地面或近地物體的溫度降到0℃或0℃以下,導致霜凍形成。
這種霜凍發生的范圍相對小些。
平流輻射霜凍。冷平流和輻射冷卻共同作用而發生的霜凍。這種霜凍影響比較嚴重。
另外,還有一種局部地區產生的洼地(谷地)霜。夜間,近地層空氣冷卻,坡地的冷空氣下滑堆積于洼地或谷地而形成霜,多于秋季出現。這與“霜打洼地”的青海農諺相一致。
2.霜凍的時空分布
霜凍一般開始于秋季,稱為早霜凍,止于翌年春季,稱為晚霜凍。秋季開始發生霜凍的第一日稱初霜凍日,春季最后發生霜凍的一日稱終霜凍日。終霜凍日與初霜凍日之間的天數稱無霜期,可以用作一地農業氣候資源的衡量尺度之一,是農作物的生長季節。
境內各地霜凍開始和終止時間,因地形、海拔高度和所處緯度的不同而不盡一致。一般情況 ,早霜凍(即秋霜凍)開始出現時間,海拔高度越高越早,緯度越高越早,低洼(谷地)地早,反之則晚;晚霜凍(即春霜凍)終止時間,海拔高度越低越早,緯度越低越早,坡地比低洼地早,反之則晚。
--轉自中國天氣網